论雅而不高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马振华老师

《论“雅而不高”》教案

一、思考

你是高雅的人么?

你有给老师取过绰号么?课堂上老师让你回答问题你起立了么?

见到老师、同学或亲戚朋友你会主动问好么?

你嘲笑过别人的生理缺陷么?

在公共场所,你会穿拖鞋、背心,打赤膊么?

书籍摆放整齐的课桌上,有你的涂鸦么?

晚上熄灯后,你还会大声说话么?

每天起床后,你会按学校要求整理你的床铺么?

在图书馆阅读时,你曾和朋友高声讨论问题么?

升国旗时,你肃立并高声唱国歌了么?

在食堂吃饭后,你会自觉排队么?

集会或郊游你会将废弃物带走么?

二、选择题

1、下列蓝色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剔牙tī 破绽zhàn 捉襟见肘jìn

B、底蕴wēn 匮乏kuì 矫揉造作jiāo

C、扭捏niē 时髦mǎo 相形见绌zhuō

D、斑秃tū 滑稽jī 雅气四溢yì

2、下列句中黑色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B、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给国家带来了不堪入目的恶果。

C、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

D、他画的画,在他们这里很出名,可一拿到大地方,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但看生活现状,渐悟出,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肯定不跟“雅”搭界。

B、看目下时髦男女常将“档次”、“品位”挂在嘴头,其实“上档次”之类总有点扭捏作态。

C、雅行中时而露出低俗破绽,都是因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持。

D、缺乏底蕴,即使作态千般仍显得俗。

三、试说说文章的思路

四、课文反复提到的“雅”、“高”、“俗”是一种什么关系?

五、说说班里的不文明事

《论雅而不高》

第二课时

一、思考

1. 找出文中的对比,体会其作用

2. 试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讨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论点句写入文中呢?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

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何等的惬意畅快。但眼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窄单一,整日倘徉徬徨于家长、老师选择的“辅导读物”之中,尽是一群“死在言下”的畸形儿,这是何等的遗憾可惜。

⑵我认为,当代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分重视课外阅读。

⑶诚然,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课程教材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和“业余钻研”。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鸡胸鹤腿兮“林黛玉”,双眼昏花兮“博士伦”,挑灯夜战兮课如山……许多人陷入了“应试操练”的“怪圈”中。愈“用功”,效果愈不显著;愈“钻研”,脑袋愈糊涂……愚味的学兄学妹们啊,脱离了课外阅读和广泛的“业余”学习,再刻苦的努力也只是徒劳地构建“空中楼阁”。试问,不懂诗词格律,怎能真正理解古诗文?不了解牛顿、爱因斯坦,怎会有兴趣搞数、理化?没看过史诗般壮丽的华章,怎会笔头弄云、落笔千言?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实也正是这样。有些成绩斐然的同龄人便深知这一点。①他们之所以进步显著,又显得步履轻松,毫不“艰苦”,②正是由于他们早已踏入了以“读”“带”“学”的正轨,③既重视课内学习,更不放弃课外“开拓”,④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迈入了一个越读越好的良性循环之中。我想,一个学生只有重视课外阅读才是他的明智之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泛的课外知识才是我们求学增智过程中披荆斩棘、无坚不摧的“利器”。

⑷至于当前部分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对于漫画卡通、言情武侠之类的迷恋,如果仅是以此作暂时的娱乐消遣,倒也无可厚非。但若沉迷其中、不思自拔的话,便是大谬而又特错了,巩怕真要“长此以往,愚而又愚了”。试问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物能当作长久的“精神粮食”吗?它们又能给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呢?恐怕只会多一点意气用事的莽撞、睚眦必报的狭隘、纵欲无度的奢侈吧!我坚信,只有那些经过无情时光涤漉筛选才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品”,方能启人智慧,明人心扉,这是为历代文人学士所证明的事实。

⑸生活告诉我:只有真正会读“课外书”的人,才是出类拨萃的时代骄子!我仿佛感到一阵时代的风掠过耳畔,她留下一句嘱托:好自为之啊!我在此也想劝告千千万万的同龄人: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辩吧!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

1. 第1段加点词“畸形儿”指的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2. 第3段中的“忆乙己”是_______的作品_______中的一位主人公;林黛玉是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中的一位主人公。

3. 第4段中画线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应是____________项。

A.粗制滥造  媚俗哗众     B.情调低下  媚俗哗众

C.哗众取宠  大同小异     D.粗制滥造  大同小异

4. 本文第3段除运用比喻论证之外,还运用了__________,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 文章为何在第4段要花一定的篇幅写卡通、言情、武侠之类的课外阅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消夏曲”出现不和谐音符

新华网无锡频道7月2日电 入夏以来,昼长夜短,锡城市民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发生变化。夏夜闲暇之时,人们外出逛街观景,纳凉消暑。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之举,这里摄入几个“镜头”。

赤膊驾车路上兜风。近日傍晚,两名男青年上身赤膊,每人驾驶一辆摩托车,在建筑路上笃悠悠地行驶,还有说有笑,引得过往市民纷纷注目,说:“赤膊开车,既危险又不文明。”至于赤膊逛店、逛新村小公园的人也不在少数。

棒冰纸盒满地狼藉。天气转热后,许多冷饮摊位的生意“俏”了起来,稍作留意,其旁的冷饮纸盒随处可见。在稻香路及邻近的一些小道上,有人买了棒冰,把剥掉的棒冰纸随手往地上一丢,有人买了冰砖、冰淇淋,吃完后把纸盒朝路上一抛。而大多数冷饮摊点旁,均没有安放垃圾筒。

牵狗逛街吓哭女孩。近日,一名中年男子牵着一条又高又大的狗从孙蒋路向梁清路一路游逛,路人见之无不躲闪。此时正值放学之时,两名小女孩经过时,此狗竟朝她们冲去,汪汪乱叫,小女孩顿时吓得哭了起来,而狗主人却若无其事。

剩饭剩菜马路遭殃。梁荷路、仙蠡路一带居住的个别居民和店主在路边摆桌子吃夜宵,酒足饭饱后,就将吃剩的饭菜随意倒在路边,一些新村夜排档也同样如此,路面变成一个“天然垃圾场”。

这些现象实在与城市文明氛围格格不入,许多市民建议:这种夏令“病症”应赶快自觉改掉。

生活中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的人们真的该反思一下了。

《论“雅而不高”》原文阅读

李景阳

高雅,高雅,自古以来,两个字好像扯也扯不开。低与俗,似乎也有不解之缘。但看生活现状,渐悟出,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于是有意给它们来个重新组合。不敢妄论,先看“实证”。其一,硬与软“两张皮”。

超市自选算是雅,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则不高;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播尼古丁或摆臭脚则不高;公寓楼单元房亦为雅,以大杂院之习在公共楼道里大吼大叫则不高;出行乘自家轿车简直是大雅,一路车笛长啸则实在不高。此类雅高分离的实质是: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

其二,表与里“两张皮”。

这一层意思是,并非不雅,但雅在浅表,或谓浮雅。看目下时髦男女常将“档次”、“品位”挂在嘴头,实则“上档次”之类总有点扭捏作态。见面哈啰,分手拜拜,然言谈中无端加入他妈你妈,洋话与国骂各尽其用。餐馆里,刚刚以餐纸遮口剔牙,雅得够味,接着打火点烟,将浊雾喷到众位脸上。餐饮与娱乐一体,算是雅的风尚;放下筷子,高歌一曲,也堪称雅兴。不料某日见一雅士,随卡拉OK音乐唱到歌曲终了,“低俗”败露。那乐曲末句不断反复,唱者只得跟随,他以为唱完了,谁知尾句又起,不耐烦了,终于对着视屏口无遮拦:“×你妈,有完没完!……”雅行中时而露出低俗破绽,盖因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持。有道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看来,肚子里“缺货”,学问做不成,场面上的事情也捉襟见肘。

要解决“雅而不高”的问题,就得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得俗。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讥笑那些以饮酒看花、吟诗作赋为能事的矫揉造作之徒曰“雅得太俗”,推行白话文的胡适使劲地就俗,所作打油诗、宝塔诗之类仍是俗中大雅。想俗都俗不下去,仍止不住雅气四溢,这该说是“超高”之雅。

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底蕴,说来轻巧,却非一日之功,得慢慢来。但首先将物与习搞成一张皮,大概还是可行的。即是说,让物质的环境与人的行为协调起来。通过这种协调,至少免得让绿地成为斑秃、餐馆成为烟馆。物与习其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映生辉,又可相形见绌。就后一种情况言,环境造得越美,丑陋人习越不堪入目;物质越丰富,人的内在匮乏越叫人无法忍受。我们整天地“大干快上”,什么外装修内装修都搞得比发达国家还发达,反过来,“豪门”化、“帝王”化、“恺撒”式、“维多利亚”式的物质设施倒成了一面哈哈镜,随处映照出我们这些物主的百般丑陋与滑稽,这就不应该了!

《论“雅而不高”》同步练习

一、 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

A.看来,肚子里“缺货”,学问做不成,场面上的事情也捉襟见肘。

B.刚刚以餐纸遮口锡牙,雅得够味,接着打火点烟,将烛雾喷到众位脸上。

C.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讥笑那些以饮酒看花、吟诗作赋为能事的娇揉造作之徒曰“雅得太俗”。

D.物与习其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映生辉,又可相形见拙。

2.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一些年轻人,________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人伦传统,________懂得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_________在物质或经济上能对老人给予实际的补益。_________当父母特别需要精神和情感上的安慰和理解时,他们往往_______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方面的责任看做是可有可无的。

A.不 不 尽管 然而 却

B.既 又 虽然 但是 也

C.又 又 而且 然而 则

D.也 也 而且 但是 就

3.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国有企业走出困境也只能是黄粱一梦。

B.他专攻《孟子》,苦心孤诣地研究了几十年,虽皓首穷经,至今仍不懈怠。

C.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在北京上映时,票房率大增,中途退场的观众可说是凤毛麟角。

D.自信息化以来.“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炙手可热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