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刘莉莉老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的

1. 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 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 导入新课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简介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二、 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2.找出文章的关键句。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颂扬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齐读这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五、依照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找出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

A.“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即使……也……。但是……”先是假设,后是转折,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贡献的高度赞扬。

B.“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远不是”说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C.“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

D.“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这是从反面立意,歌颂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六、总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课题)。

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重新学习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呢?我建议我们今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用什么“新方法”呢?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有关马克思的这篇文章。(板书:“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作为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理应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考精神。所以今天我和同学们就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说到“独立思考”,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于不疑出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提问质疑开始吧。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好,同学们现在开始思考、提问。 (学生开始思考)

学生:在本文的第六段,有一句话:“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破折号,我想问问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我顺便说说,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问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咱们平等对话,我也不能说我就把这篇文章读懂了。好,谁能说说这个破折号的用法?好,请贾诺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我觉得是插入语。

教师:插入语的意思……就是表示什么呢?

学生:就是插入的部分。

教师:“插入的部分”?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准确的讲,我的理解是……

好,那位同学在下面很急切地说什么。请你大声些说。

学生:我认为是表示注释。

教师:哦,你认为是表示注释。同学们想想,是表示注释准确些,还是表示插入准确些?

学生:(齐)注释。

教师:是的,我也认为是表示注释。还有什么问题?同学们的思想应该飞翔起来,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可以提。好,你说。

学生: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不知道达尔文的发现和马克思的发现有什么相似之处,恩格斯要放在一块儿说。

教师:这个问题你们应该第一次学习的时候就讲过的。第一次学习的时候,你们老师讲过没有啊?

学生:好像……没讲过。

教师:嗯,也可能是老师讲过你们又忘记了。“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达尔文的发现的意义何在?我们人是由什么变成的?

学生:猴子。

教师:对,是由猴子变成的。而原来的说法是什么?是上帝创造的人。这是划时代的发现,而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有着同等重大的意义。但是有区别,达尔文是对自然界的发现,而马克思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懂了吗?

学生:懂了。

教师:好,还有什么问题?贾诺!

学生:我不太明白一个复句的划分,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句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一直到……就是整个这一段。

教师:我先问问你,你对这个段落的意思理不理解?

学生:不理解。

教师:那么其他同学有没有理解这一段意思的?或者说大概理解,并能够对它进行说明?

学生:(思考)

教师:说错了也不要紧,理解多少说多少。

(学生思考)

教师:好,那么让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关于这段话,李老师先后备过三次课,都感到这段话的意思特别难懂。我以前只以为是我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是它的译文有问题,但是最近,我查阅《中学语文教学》88年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专门说了,它是个病句。比如“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够成基础。”我们怎么读也觉得不通。是不是?好,我们看看这篇文章中关于这段话的译文。(出示投影片)当然,这段译文也不能说就是最好的,但至少比我们的课文要好懂一些:“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种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某些事实:”这前面的一句好懂吧?(学生会意地点头)好,那么什么“事实”呢?接着往下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段话能不能理解?(学生答“能”)应该能理解。好,“因此,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看,这里没有那么“的”了,“的”字太多不好理解,就像日本话似的,(学生大笑)好,接着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什么构成“基础”?是“经济发展阶段”构成“基础”;也就是说,由“经济发展阶段”构成“基础”之后,“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当然,它们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么那样做得相反。”纵观这个长句,它实际上说了两个观点:一个是“物质决定精神”,这个好不好理解?(学生点头)一个人起码的生活得到保障后,就自然要讲究精神上的享受了。对不对?第二个观点理解起来可能要难一些。就是说,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它的一些包括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宗教等等才会得到发展。我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讲中国的民主发展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符合现阶段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咱不能一步登天啊!当然,关于这第二个观点要真正解释起来,足足可以写一本书,我在这里只能简单说这么几句。我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稍微明白一点了?贾诺同学,懂没懂啊?

学生:差不多。

教师:好,能够给你讲得“差不多”,我就非常满意了。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但我觉得这个句子像课文上那样翻译,有它的好处。

教师:哦?有什么“好处”?

学生:您刚才提供的译文,当然很通俗,但它毕竟是个译文,里面可能掺杂了译者个人的理解,我不知道恩格斯当初发表演说时,他用语究竟是怎样一个导向,但是如果翻译者不追求通俗,而是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直译,也许读起来要吃力些,但可能要客观一些。现在的译文,虽然通俗明白,但可能里面有译者的思想,这样我们读的就不是恩格斯的作品,而是译者的作品了。

教师:好,请坐。你能发表自己不通的看法,非常可贵!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我们的民族习惯,这二者应该能够巧妙地统一起来。课文上的译文我认为不符合,至少是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可能也不符合在坐各位同学的阅读习惯。至于现在的译文是不是还可以翻译得更好些,当然还可以探讨。如果这位同学今后能够从事英文翻译,希望你能够重新翻译这篇著名的演说,而且我相信你的译文一定是最漂亮的!(学生大笑)还有啥问题?没问题我可就要问你们了……哦,那位同学举手了。好,你说吧!

学生:我看这篇文章里的第三段第四段说的是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第五段第六段说他是一位科学家,而第七段说他是一位革命家。这个顺序和我们平常介绍一个人生平的顺序不太一样。比如我们介绍鲁迅,我们首先介绍他是文学家,然后是革命家,最后是思想家。因为鲁迅最主要的还是一个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最大。而马克思最主要的应该是革命家、思想家,他的“革命”和“思想”是最有影响的。

教师:你觉得“革命家”应该放在最前面是不是?

学生:是的。我就不明白恩格斯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顺序介绍马克思。

教师:好,这个问题,是我这次备课的一个新发现。同学们不知注意到没有,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贡献时说了两个“对于”:“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同学们已经学过一遍这篇课文,应该知道:这个两个“对于”,一个指的是什么?

学生:(小声说)实践。

教师:对,是马克思的实践。实践就是指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嘛!第二个“对于”指什么?

学生:理论。

教师:对,是理论,是作为理论家的马克思,是他的理论贡献。这样,为了方便同学理解,请看看我这里准备的结构提纲。(展示投影片)

投影内容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2.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的逝世:“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 “不可估量的损失”(过渡段)

两个“对于”:实践和理论 马克思的贡献:1.理论贡献(思想家)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物质决定精神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剩余价值的发现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广而深)

2.实践贡献(革命家)

注重实践(过渡段)

科学的作用:“革命的力量” 参加实践(“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协会(顶峰) 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阅读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 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恩格斯写于18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