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 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的结构。
教学重点: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的结构。
教学难点:
1.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由填字游戏引出课题。(投影,学生口答,老师补充)
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憑箜篌引》
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这些都是关于秋的诗句,为什么秋天会博得这么多文人的喜爱呢? 因为,秋天有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显现出何种情思呢?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创设情境,自然地导入课题,同时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句。)
(二) 自主 合作 探究
1.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出示投影,学生择要记录)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听录音。(标注段落序号,和疏通文字)
听完录音,大家觉得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向往、眷念 (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3. 再快速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1) 思考:
① 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② 从3—10节中找出文中写了哪些秋景?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2)具体分析:
① 文章的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②生齐读1—2节,明确这两节主要写什么?
这两段主要是用对比手法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③ 请同学们来说说3—10节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呢?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
秋晨所见: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 鸽声 日光 残垣 蓝朵 秋草(视觉听觉)
秋槐落蕊:触觉
秋蝉残声:听觉
秋雨话凉:都市闲人
秋日胜果:枣树
这五幅秋景图体现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④ 描绘了五幅图之后,作者在第11节又进一步颂秋。
点出“足见有感觉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同时也进一步赞颂了中国北方的秋更有深味。
⑤ 齐读最后两节,明确内容。
与开头呼应,写出了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限眷念。
⑥ 让学生自己列课文结构图,(生在纸上草拟)老师出示投影(学生可以提意见)。
(这一整块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⑦ 这五幅秋景图都是故都最平凡的景物,那郁达夫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选用这些平凡之景呢?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
因为那些景虽然也代表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而且颐和园的喧闹,香山红叶的热情,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安逸生活的心态不符。这些平凡之景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作者选用他们来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这道思考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
(三) 拓展思索:(机动内容)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讨论)
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我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 (通过自由发表言论的形式,加深理解作者的情感,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 课外作业:
写一篇关于“雨”的小作文。课外作业:以“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佳作,再上这篇课文时,我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故都的秋》。
所以在一开始我就以动人的音乐、美丽的秋景图和填字游戏这种较新颖的形式把学生吸引到我营造的秋天的意境中,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的导入到课文。接着我在学生自学开始之前,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本文的教学重点的任务,就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的结构。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运用了听朗读带,学生齐读交替进行的方式,还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先从感官上刺激学生,再加上我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自拟结构图和两道思考题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由于在课前我做了较充分的准备,所以这堂课基本上是完成了我最初的设想。
虽然我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上课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我太紧张了,说话的语调过于生硬,在某些环节的衔接上还不够流畅,还有的就是由于课堂经验的欠缺,在整体把握课堂的方方面面上还明显存在不足。
《故都的秋》中的句子推敲
我们来看摘自文中两个句子:
1、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2、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叫”字,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有多种解释,可能适用于此处的义项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表示“使,命令”的意思;第二种,表示“容许或听任”的意思。
在上面提出的第一句中,“叫”和后面的“使”按句子结构来看,应该是起连接句意的作用。可是,按照“叫”字的几种释义,此处无论解释成“使,命令”还是“容许或听任”,与后面的“使作陪衬”搭配都是不协调的。我们既不能说“‘命令’秋草,使作陪衬”,也不能说“‘容许’秋草,使作陪衬”,这些都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
那么,如果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怎么表达呢?我们想如果把“使”字改成“来”字,原句改为“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来作陪衬。”这样,“叫某某某来做什么什么”读起来就顺畅多了。
第二句,从表达上看,不大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我的不远千里”不如说“我不远千里”,少一“的”字也无妨。从表意上看,还不算最佳。原句让“理由”作主语,前面都是定语,因而强调了主语“理由”,而作者一路风尘仆仆、千里迢迢赶来的动作和急切的心情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不远千里”既然是一个动词性的成语,不妨紧接着主语“我”,再让“赶到” “赶上”这些动词充当谓语,而将“理由”置于下句之首,继续充当主语,这样修改应当是两方兼顾,皆有强调。所以我们认为这一句当改成“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此句改后,我们认为更能体现作者那种想饱尝“故都的秋”的急切心情,这样修改,就是将原来的一个长单句,变成一个复句,而复句的前一句“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则充分的展示出了“我”一路赶来的匆匆的行程,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挚爱之情。
当然,这篇文章是作者在1934年创作的,而我们的汉语(白话文)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是一直朝着更完善更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要求去苛求那个时候的文章,更何况是如此优秀的一篇散文,它所描写的意境牵动着无数读者对“北国之秋”热爱和向往的心弦。这里指出的,正是拿现代汉语语法和习惯来比照当代文学的,虽曰“白璧指瑕”,也许太过“吹毛求疵”吧。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但作为经典,《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首先我先和学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绘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之情。接着设置五个总纲性问题:① 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② 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说说作者描绘的秋声秋色有何特点。③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④ 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调的香山红叶,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写没有写,为什么?⑤ 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 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开学典礼心得感悟400字10篇
年度工作回首反思总结
中秋月夜500字左右作文六篇
九年级语文的教学计划10篇
孔孟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声声慢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晨昏诺日朗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案文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最新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雁沪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茶馆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雨霖铃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沪教版备课的教案指南五篇
五人墓碑记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秋水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锦瑟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道士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