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突破卷及答案

黄飞老师

教师资格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突破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 )。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2.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观点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赫尔巴特提出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

3.小刘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 )。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D.低级动机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外部动机是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小刘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属于外部动机。

4.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德育过程结构的

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5.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ABCDE”治疗法属于( )。

A.行为改变法

B.认知改变法

C.精神分析法

D.运动改变法

【答案】B。

6.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

7.“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了何种德育方法( )。

A.榜样示范

B.说服教育

C.陶冶教育

D.品德评价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陶冶教育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体现了陶冶教育。

8.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9.( )是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A.说服法

B.锻炼法

C.榜样法

D.修养法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锻炼法是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10.幼儿通常很难长时间将注意保持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这属于(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广度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幼儿通常很难长时间将注意保持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这属于注意的稳定性。

11.期末考试一结束,教务主任就召开高二年级全体师生会议。会上,主任对在这次“无监考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的高二(3)班的50名学生提出表扬。这对其他班级的学生而言是一种(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题干中体现的是替代强化。

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13.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连贯性原则

D.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14.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总目标,对学习时间作出总安排,并列出学习日程安排表。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加工策略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等。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总目标,对学习时间作出总安排,并列出学习日程安排表。这属于时间管理策略。

15.读毛泽东《沁园春·雪》,脑海中浮现北国冬日景象,这是( )。

A.思维

B.记忆

C.再造想象

D.幻想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读毛泽东《沁园春·雪》,脑海中浮现北国冬日景象,这是再造想象。

16.( )是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注重使学生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某些专业技术,如航模制作、盆景制作、动物饲养、简单机械的安装修理等。这些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成为科技队伍的后备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A.体育小组

B.劳动技术小组

C.艺术小组

D.学科小组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劳动技术小组是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注重使学生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某些专业技术。(

17.衡量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

A.陶冶法

B.锻炼法

C.榜样法

D.说服法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19.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 )。

A.顺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正迁移

D.一般迁移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横向迁移也称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横向迁移。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20.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教育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21.赫尔巴特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杜威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22.柯尔伯格以其发生认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儿童在玩弹子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其智慧的发展具有相互平行的现象。他把儿童看成是他们自己的道德观点的建构者,指出每个人都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作用建构他自己的发展。他归纳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0一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道德阶段(8—12岁)和公正阶段(12岁以后)。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皮亚杰以其发生认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儿童在玩弹子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其智慧的发展具有相互平行的现象。他把儿童看成是他们自己的道德观点的建构者,指出每个人都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作用建构他自己的发展。他归纳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0一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道德阶段(8—12岁)和公正阶段(12岁以后)。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23.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24.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记忆痕迹的消退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与记忆中的其他信息发生干扰而产生了抑制。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记忆痕迹的消退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与记忆中的其他信息发生干扰而产生了抑制。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5.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6.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教师资格考试经验:备考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确认自己是否有报考资格

想要报考教师资格考试,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是否有报考资格。通行的报考条件为: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当地且符合《教师法》规定条件的中国公民。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具体的一些细化条件,特别是改革试点地区的报考条件更有所区别。如:在校学生必须是毕业年级才可以报考;报考不同类别的教师资格需到达其规定的最低学历条件;师范专业学生也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等。考生在报考所在地教师资格考试时,必须关注所在省份及所在地的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公告,了解相关报考条件规定。

二、了解考试报名流程

确认本人符合报名条件后,接下来就需要了解考试报名流程,一般在报名公告中也将说明。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报名的流程大致如下:

1.在规定报名时间内登陆,注册个人信息,选择报考类别及科目,上传电子照片,完成网上注册。

2.在规定报名时间前往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确认,提交所需材料,缴纳考试费用。

3.完成现场确认后可再次登陆到报名系统核对自己是否报名成功。

4.开考前一周登陆报名系统打印准考证,准备参考。

三、依据大纲选择备考教材

了解完整个报名相关信息后,考生将进入全方位的复习状态。因为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不指定教材,选择一本最适合自己的备考教材无疑是一条捷径。面对市面上良莠不齐、五花八门的国考教材,如何选择成为横在考生备考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

四、注重平时练习和积累

教材是备考的基础,熟练掌握教材重点是考生必备的。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为提前适应考试,考生也应多做与之配套的练习题和模拟试卷。教师资格考试的试题知识覆盖面很广,社会人文常识、科学技术常识、历史艺术常识等等。不管是报考哪种类别的考生都需要注重平时对多种知识的积累,合理平衡的架构自己的知识系统才是顺利通过的关键。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考点精髓: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地名或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

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这种识记也是有条件的,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的、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或形象生动鲜明的人或事,就容易随意识记。在学习中,要尽量地能够运用这些条件,如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来加强随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要想记住某一信息,就需要有意识地、用心地去记它,尝试着自己复述一遍,看看自己能否重复出来。

②排除相互干扰。人之所以没记住某一信息,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一信息受到了干扰,或者是被其他信息搞混了,或是被其他信息挤到一边去了。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两种抑制的影响,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如英语和拼音,避免相互干扰。要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复习的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不要把首尾时间花在处理课堂纪律问题、整理材料、削铅笔之类的事上。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即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段,先一段一段地记牢,然后合成整篇识记。至于段的长短,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熟悉程度而定。

④多种感官参与。在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练以及用手写等。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而且,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一结果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对知识的复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如将所学的知识再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做出总结、与人讨论以及向别人讲解等,这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某一领域的专家之所以能记得住许多专业知识,是因为他们在反复地应用这些知识。因此,要善于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复应用所学的知识,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⑥画线。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如果一个新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的越多,能回忆出该信息的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回忆就越容易。

①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等。

②做笔记。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

③提问。无论阅读还是听讲,学生要经常评估自己的理解状况,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一新信息意味着什么?与课文中的其他信息以及以前所学的信息有什么联系;或者他还可能用例子来说明这种新知识。如果学生在阅读时教学生提一些“谁”、“什么”、“哪儿”和"如何"的问题,他们能领会得很好。

④生成性学习。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的加工,不是简简单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不是从书中寻章摘句或稍加改动,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从而把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理解。

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对于某一事物,我们到底能学会多少,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我们对这一方面的事物已经知道多少。教师一定要把新的学习和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并要能联系实际生活,不仅帮助他们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而且要帮助他们感觉到这些信息有用。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常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