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案1
自读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
1.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速谈。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朗读。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4.研读。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文章的十C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自读点投 1.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H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解说:这部分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总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了解唐雎的性格特征,明确文章的中心。)
2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文的重点是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难点分析。本文的难点是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其一,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段。文章一开始,秦王在灭亡韩、魏之后,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说”,这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不如说这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其二,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处,秦王与安凌君的对白,秦王要吞并安陵,却以诱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安陵君识破其阴谋之后,义正辞严地指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时“秦王不说”。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诈与专横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处,秦王与唐雎的对白,秦王气势汹汹地指责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行为,唐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蛮不讲理,以势压人的丑恶嘴脸和唐维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的形象。第三处仍是秦王与唐雎的对白,当秦王怫然大怒时,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淫威来征服唐雄,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这样,把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与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三,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开端秦王以希望的语气提出“安陵君其许寡人”,当对方不同意时,秦王便指责一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这时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机。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乃至发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挥剑而起”,使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
(解说:抓重点、破难点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使学生不仅懂得本文的学习重.发是对话描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表现手法。
(l)选材上洋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洋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结构上情节完整、自然而紧凑。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从唐维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
(3)描写方式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写了唐雎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另一方面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解说:教学中,抓住本文表现手法上的几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自该思考 1.做课后练习三。
2.下面的短文《唐雎说信陵君》出自《战国策》,请将此文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
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正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解说;第1题根据单元诵读要求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2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延伸思考,区别其异同,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这两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使学生全面、准确、深入、拓展、创新地发展。)参考答案 1.(l)也:疑问语气“呢”;(2)与:反问语气“吗”;(3)哉:反问语气“呢”;(4)乎:疑问语气“吗”;(5)矣:陈述语气“了”;(6)尔:限止语气,同“耳”’‘罢了”;(7)矣:陈述语气“了”。2(1)相同点:文体上都是记叙文;内容上都是写唐雎的事;形式上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2)不同点:主要是两篇文章表达的中心不同。课文主要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而本文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了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
九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
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抢地 休祲 色挠 谢谕
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不错意也( ) ②仓鹰击于殿上( )
5.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
6.难句翻译。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能准确地
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3.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4.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5.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翻译一句,把握关键词。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 。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 。
第二层(第3段),写 。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
五、研读明确
(一)第一段: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二)第二段: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三)请你仿照上面的问题,针对第三段第四段各设计两个问题:
第三段① ;② 。
第四段① ;② 。
六、修辞手法
①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夸张: 排比: 对偶: ③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七、拓展延伸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③“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八、课文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 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九、作业
九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二、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主要教学板块通读──说读──评读。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给予恩惠。) 怫然 (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 (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 (撞地。抢,碰、撞。) 休祲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 (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 (道歉。) 谕 (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生散读,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三、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四、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4.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九年级语文教案4
一、教案背景
1、面向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运用搜集有关刘向及《战国策》的相关资料。
(2)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3)准备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教师课前准备
(1)搜索作者、课文背景、《唐雎不辱使命》课文朗读等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复述、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文化目标: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四、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文章写的是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了韩、魏两国,安陵君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它,于是假说用五百里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深知秦统一天下已成定局,用一般游说之辞是很难说动秦王放弃对安陵的吞并企图的。因此,在秦王的“天子之怒”的恫吓之下,最终折服秦王,挫败秦王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唐雎不辱使命》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鲜明的个性。分析人物形象必然要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个性的语言是诉诸口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去读作品中人物的话,在品读中揣摩人物个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3、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九年级语文教案5
一、设计意图: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战国策》大都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时也不必把文字的难度想像得太大,毕竟初中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要相信他们是有相当学习能力的,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诵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汇;整体感知文意。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课外拓展,增加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四、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了解《战国策》。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其他刺客的故事。
五、课时安排:
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壮士吟》)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检查预习:
交流搜集来的本文、《战国策》及“士”的有关资料。
明确:《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西汉末年,由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并定名。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魏策》,说的是战国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经消灭了韩、魏之后,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小国,安陵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国,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士: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三、整体感知:
1、扫清字音障碍;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唐雎(jū)怫然(fú)韩傀(guī)免冠徒跣(xi?n)缟素(g?o)
庸夫(yōng fū)色挠(náo)以头抢地(qiāng)休祲(jìn)寡人谕矣(yù)
2、疏通文义。要求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尽量自己通读。确有疑难,做好标记以便讨论交流或请教。
教师明确:
重点字词讲析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以,甚善;,受地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唐雎秦。
使:派
谓……曰:告诉,对……说
以:介词,用
易:交换
其:句中用来加强语气的助词,可译为“可要”。
加惠:给予恩惠
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分别指“大面积的土地”、“小面积的土地”。
虽然:虽然这样/如此
于:介词,从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初中书香伴我成长优秀演讲稿900字范文
网上祭英烈活动感悟精选8篇
事业单位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侯银匠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侯银匠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案文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最新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百合花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岳阳楼记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李凭箜篌引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相见欢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成功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钱塘湖春行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新修订高效授课教案
孔孟论学习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钱塘湖春行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