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阿林老师

《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预习学案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2、了解文体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

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

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作者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

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

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

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

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回答提示:其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其二: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倚叠如山。

5、本文借古讽今,你还学过这样的文章吗?举例说说。

回答提示:《六国论》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应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而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7、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阿房宫赋》背诵与练习

[背原文——谨防易错字]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③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明文意——定位检索区间]

①段: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由粗及细地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丽和规模宏大。

②段:运用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间接写美女之多、宫女命运之惨、生活之奢侈,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③段:由描写转为议论,对比人心事理,意在指出秦以“纷奢”和“骄固”亡国。

④段:分析秦亡的原因并点明写作意图,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押题练——全练命题角度]

1.填一句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一句,勾勒出阿房宫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很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长廊”特点的一句是“      ”。

(3)杜牧《阿房宫赋》中,揭示出“后人”如果只哀怜秦国却不引以为鉴的后果是“          ”。

2.填两句

(4)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5)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

(6)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

(7)《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8)《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语句是“     ,     ”。

(9)《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

(10)《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借古讽今,画龙点睛地表明写作动机的句子是“      ,      ”。

(11)《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1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练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       ,       ”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

(14)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     ”。

(15)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女头发浓密而乌黑的句子是“      ,      ”。

3.填三句

(16)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     ,     ?”

(17)杜牧《阿房宫赋》中“        ”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阿房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极广;“      ,       ”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做法。

答案

(1)隔离天日 (2)廊腰缦回 (3)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5)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8)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9)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3)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14)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 (15)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 (1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17)覆压三百余里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六国论》)

(二)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第二次。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经营:指金银珠宝等物。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六国论》最后一段,用笔精练,用语含蓄婉转,揭示问题明确尖锐,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

C.《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D.《阿房宫赋》节选运用了拟人、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表达方式,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分)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分)

20.阅读文段,将文中画线句子用“/ ”断句。(3分)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选自《世说新语》)

答案:

三(26分 ,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6.B  17.C  18.D

19.(1)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4分。采分点:“理”和“数”、“当”、“量”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 后人哀怜它却又不把它的灭亡作为借鉴,也使得后来的人再来爱怜后人。(3分。采分点:“哀”、“鉴”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0.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1分,对六处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