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 思想境界。
2. 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 情感的展示。
3. 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
板书课题—— 《祭十二郎文》
三、介绍作者和该文的评价——
韩愈简介
1.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
2.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 , 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 , 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 , 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 , 写得很有说服力 , 《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 , 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 , 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5.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读文——( 20 分)
范读
正音
自读
齐读
课文分析
(一)阅读讲析
1 .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2 .讲析: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 1 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 2 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第 3 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第 4 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第 5 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第 6 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 第 7 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第 8 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第 9 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第 10 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 11 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 12 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 12 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二)鉴赏要点
对于本文,我们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进行鉴赏。
设疑: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怎样之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师”;
( 3 )叹未老先衰;( 4 )恨小病丧命;
( 5 )哀后辈孤苦;( 6 )疚丧葬难周。
2 .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3 .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4 .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 !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 ( 治所广东省曲江县 ) ,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情形,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刻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其后追忆延展,写两人成年后的几次见面和离别,特别点出近年间作者与十二郎几度约好会合又因变故使其“不果来”,突出了两人相互依恋的感情。夙愿终付虚幻,作者的痛悔不可自释。作者的一句“孰知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 ”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惊诧叹惋和无比痛惜,也在读者心里激起了强烈的震动。下面对死讯生疑给被伤痛死死压住的心灵带来的瞬间、报丧书信反转来造成的更大绝望、伤心绝望至极而转生的悲愤,一系列急速变化的心理活动,都在作者毫无遮蔽的情感屏幕上清晰地显现出来。及至文中回复谈到自己的神衰体弱,说是不久就会从十二郎而死 (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 ,因莫大的痛苦重负把这将死视为幸事,又由此想到他们的孩子都尚弱小,悲痛的情感越发汹涌,“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乎 ? ”此时作者的抒情围绕十二郎的生前身后事,犹如湖水被猛掷进巨石,波动的涟漪在尽力迅疾地扩大,又好似滔滔急流的江水,波波相拥。问十二郎究竟患何病,何时殁等语,表面语气较低缓,却令人觉着作者锥心的痛楚。同时在行文中,造成了一种时起时伏、回旋跌宕的抒情效果。正如在艺术技巧上“抑”是为了“扬”,紧接着文中表现出无边无涯的死别的折磨,终于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呜呼 !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直到“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 ”将作者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憾、因大恸而导致的深刻自责等一齐爆发出来,其罕见的激烈、深细与真实,使读者怀着战栗的心灵看到了人类生命情感的无尽深处。这种感受,一直延续到作者交待了“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后,合并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无限余韵之中。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其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语言运用。作者首先善于极贴切、生动地使用语言,使其文字不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场合,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使之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其次是作者在用语方面擅长变化。人的情感活动本来就处在时刻张驰起伏的规律之中,所用于表达的语言如果平板单调,就万不能表现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奥。而韩愈这篇文章的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作业: 1. 背诵指定的两段;
2. 完成《课课练》相关内容。
《祭十二郎文》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祭十二郎文》,完成本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首先,在第一个自然段中你有没有有疑惑的地方?(朗读)
生:“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这句,抚慰十二郎的孩子我可理解,为什么还有“乳母”这个人?
师:发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乳母这个角色在古代在地位上属于那个阶层?
生:奴婢。
师:在情感上与主人却有着血浓于水的深情。比如:东汉安帝曾封自己的乳母为“野王君”,顺帝封乳母宋氏为“山阳君”,到了明朝,成祖封乳母为“保重贤顺夫人”。所以,韩愈要去抚慰其乳母。
生:还有“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守丧之人为什么还要有奴婢?
师:奴婢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无外乎就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既然是财产,当然可以自由支配。命运不济之奴婢,想守丧的机会都没有,主人亡故后,他们如主人其他物品一样殉葬了。殉葬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用活人陪葬。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率百官与后宫妃嫔、夫人,护送死皇帝灵车,浩浩荡荡前往骊山。到了陵地,一干人等将棺椁送入地宫,秦二世突然下令:“先帝后宫人等,未生子者,出焉不宜,应该殉葬!”后宫佳丽达万余人,绝大部分未曾生子,故此令一下,众女号啕大哭,声震四野。众佳丽魂飞魄散之际,墓圹的石门已被工匠关闭,并用土封死。无数的美女,就这样到地下继续陪伴死皇帝去了。胡亥,把以活人殉葬的“皇家礼制”推向顶峰。
生:这段中“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力”是尽力的意思,是一种承诺;我记得在文章中这已经算是第三次提到了扶灵柩回到祖先的墓地,现在也有很多家族墓地,我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在死后都有这样的情怀?
师:这当然属于中国的叶落归根情结。所以人们对墓地的选择极为重视,在这方面来讲,中国被称为风水宝地的是哪些城市?
(众说纷纭)
师:我给大家说两座古都,一是南京,一是西安。
南京被诸葛孔明称为“帝王之宅”,城东谓之盘龙,城西谓之卧虎。帝王与贵族的陵寝在此地有30多座,这其中有名扬天下的明孝陵与中山陵。
西安墓地当首讲唐十八陵,以西安为中心,300多座陵寝绵延150多公里,跨6个县,气派无人可及,李世民陪葬墓就有200多座,是世界上陪葬最多的帝王陵。
生:这么多的墓地,加上现今遗体火化后的存放,无疑变成了一种负担。
师:很有见地,所以,我们要提升环保意识。瑞典被誉为“一切都可再利用的国家”,瑞典提倡环保殡葬法,将死者的遗体变为肥沃的土壤撒于公园的一株植物下,所以每个瑞典人都可在遗嘱上写明将“变成”哪种植物。
接下来,学习下一自然段。这一段情感变化徐疾错落,感情澎湃起伏,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能够体悟这份情感,并说出哪些句子能带给你感动?
生:我喜欢“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这句中无限拉大了生与死的距离,在距离中感到了无尽的悲哀与寂寞。
生:我被“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这句感动,作者自幼伶仃孤苦,应该更深切的懂得孤儿成长抚育中的艰辛,而作者却认为“如此而已”,这不但是一份承诺,更是长辈的一份深情厚谊。
师:大爱无言,“如此而已”包含了太多的责任、太多的情感、太多的不舍……
《祭十二郎文》练习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不省所怙(Q0) 殁(m6)死 汴(吲已n)州
B.归取其孥(n凸) 丞相薨(h6ng) 嗣(c))位
C.殒(如n)生 奴婢(日) 窆不临其穴(刚6n)
D.尚飨(X旧ng) 万乘之公相(s晌n9) 颍(讥ng)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 曷(何)其有极
B.不省所怙(依靠) 敛不凭(临)其棺
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 其信然(真实、确实)邪
D.比(等到)得软脚病 抱无涯之戚(欢乐)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
B.衔哀致诚 将成家而致汝
C.始速祸焉 吾之子始五岁
D.克敌制胜 不克蒙其泽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去今之墓而葬 D.将成家而致汝
5.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窆不临其穴 D.敛不凭其棺
6.下列各句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汝不肯来,恐旦暮死 B.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C.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D.未尝一日相离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B,吾与汝俱少年
C.汝之子始十岁 D.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8.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所谓天者诚难测”中的“诚”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乃能衔哀致诚 B.诚知其如此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帝感其诚
9.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文:的确知道已这样,虽然有拥有万乘车辆的公卿宰相的高位,我也不愿和你离开一天而去就任这个职务。
B.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译文:唉呀!这些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
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
译文: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D.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译文: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
幸呢?
10.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译文:
②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一15题。
(1-)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3)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4)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5)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6)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B.其传之非其真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C.未始以为忧也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1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我不能到你那里去,你又不肯到我这里来,恐怕我早晚一死,祢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B.未可以为信也——不能够被人相信啊!
C.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这就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
D.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唉,他难道因为这些而丧失了他的生命了吗?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达作者身体病弱的一组是 ( )
①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③几何不从汝而死也④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未始以为忧也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14.下列对这段文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中,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作者一连用了三个“而”字,“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不仅加重了语气,读来铿锵有力,而且反衬并强调了本段末提出的问题,加强了作者的失痛感。
B.第(2)段中,作者以将信将疑的口气描绘了自己闻知侄儿的死讯后,内心感到的无穷的惶惑。这样写不仅为本段结尾的天命无常的慨叹加重了分量,而且为后文的痛悔准备了心理条件。
C.第(3)段用“虽然”两字一转,又承第(1)段“而发苍苍”一段而翻进一层,写自己的衰象更加严重,表达了作者由侄子之死而想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时的悲怆之情。
D.第(4)段结尾处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既表现了作者思绪的起伏跌宕,又将自己面对双方两个幼子难以抚养成人的无可奈何之情状表现得十分传神,使读者也一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
15.下面对这段文字语言特点所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2)段写作者得到十二郎猝死的消息后内心的无穷惶惑时,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
B.前人评韩愈和苏轼的文章有“韩潮苏海”之说,意为韩文在语言上气势很盛,如同大潮汹涌,这一特点在本文也表现得非常充分,如第(3)段写自己病弱之状,就以排比句出之,很有气势。
C.文中写闻十二郎死讯时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邪”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
D.文章同样是写自己衰病之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后又“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读小王子心得体会范文10篇
关于减肥演讲稿范文
合欢树高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总结范文10篇
合欢树高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呐喊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案文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最新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及教案
三年级上册名师精编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名师公开课新编教案样板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名师教案五篇
与朱元思书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死水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寂静的春天粤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说数粤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项链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雨巷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