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本地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孙小飞老师

沈阳本地传统文化有沈阳秧歌、西迁节和抹愚节、锡伯族的“喜利妈妈”、火地与火坑。

一、沈阳本地传统文化

1、沈阳秧歌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秧歌节的举办,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了解沈阳,也让中国和沈阳的秧歌走向世界。

2、西迁节和抹愚节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辽宁锡伯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庙会,以纪念220多年前锡伯族人从东北迁往西北边陲的壮举,这是锡伯族人最盛大的节日。此外,还要举行文艺会演和赛马、叼羊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抹黑节则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据说这一日是巡天神来视察的日子,一到这天,锡伯人不等天亮就纷纷出门,挨门串户,不分男女老少往脸上抹黑。青年人见了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脚,再向长者脸上象征性地抹一点黑,以示尊敬和吉庆。也好让巡天神看见他们的诚心,免去小麦的黑穗病。

3、锡伯族的“喜利妈妈”

每逢正月初一,锡伯族家家户户都要供奉"喜利妈妈",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财兴旺。"喜利妈妈"是锡伯人求子孙繁衍不断的象征,又是记载锡伯族家庭州系的族谱。"喜利妈妈"的牌位一般在堂房的西北角上,其象征仪标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它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大扫除后,开始供奉,到农历二月初二,再装入纸袋,放回原处。

4、撒路灯*俗

地处沈阳的西北地区有十月十撒路灯*惯,农历正月十五春节过后,专人组织二十至二十五人做灯笼,做好点火的纸包,等到正月十四的傍晚,举灯笼人排成两队,以锣鼓为前导,有人把纸包点燃,沿家放在地上,小纸包燃烧时间较长,又被沿路放在地面上,所以叫撒路灯,让人感到神秘惬意,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5、火地与火坑

火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备。火地与火炕一样,只是一个在地面上,一个在地面下而已。火地与火炕设置方法相同,就是在地面下砌烟道,烘热地面,使热量在室内散发,增加室内的温度。铺设火地、火炕的材料,一般以青砖为主。火炕与火地的灶门,一般设置在室外,在室外烧柴。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火炕与火地一般不设烟囱,而设置一种回旋形的烟道出烟。这种烟道俗称"二龙吐须"。在东北山区的满族人家,至今保留着这种建房*俗。

二、沈阳市简介 

沈阳,简称“沈”,是辽宁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和直属中央军委沈阳联勤保障中心驻地,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全市下辖10个区、2县,代管1县级市,全市总面积逾1294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829.1万人,户籍人口730.4万人,生产总值7280.5亿元。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是中国最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三、沈阳地理环境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35℃~36℃之间。

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500毫米,全年无霜期183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有“东方鲁尔”“共和国第一长子”的美誉。沈阳是正在建设中的沈阳经济区(沈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工业门类齐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8大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超过40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的沈阳,对周边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沈阳本市的专科学校有哪些2024(大

沈阳本市的本科大学有哪些2024(名

沈阳音乐学院2024年招生专业有哪

沈阳科技学院2024年招生专业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