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三篇

黄飞老师

  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细心研读教材后,我发现用食盐做溶解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食盐换成了冰糖,用冰糖作为溶解实验的材料便于学生对比观察。根据教学的内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杯子、筷子1根、冰糖三包(每包10克)、矿泉水1瓶、热水一杯、水果糖、溶解快慢记录表。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意识,从而在探究方法与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同时,让学生亲历对比实验,指导学科实验的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四人小组讨论,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出科学结论。

  三、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以问引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以送礼物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品尝糖水的味道,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方案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在设计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动脑设计验证方案。在这过程中,我积极的参与学生的活动中,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

  3、学生完成研究方案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方案,全班一起完善修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方案完成后,在学生开始实验以前,提出几点注意事项。由于本节课要用到热水,又重点强调安全,加入一定的安全教育。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参与到学生中,给与他们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后,再一次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并给与肯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新课完成后,我又以比赛的方式,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并让学生将本课的知识用在实际的生活中。

  6、在结束课堂的时候,我又采用知识总结的方式再一次加深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到了科学上常用的'研究方式和过程。

  7、最后,我再一次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5课,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溶解的快慢”,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学生自主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有关“怎样加快溶解”的知识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是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但是在教材中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其目的就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用搅拌、加热、切碎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而是以认知这些知识的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这对学生在以后学习科学课以及将来进行科学研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溶解”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对于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但是,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设计验证方案的时候,教师要使当地点拨。

  设计理念:

  遵循认知规律,创造性的将主要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三部分:杂乱无序的探究→初步形成科学概念的探究→自主充分的探究。整个教学过程沿着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无知→初步形成→不断深化这样的进程进行。着力体现科学探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搅拌、加热水、压碎(物体颗粒小)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过程与方法:

  设计“搅拌是否加快溶解”和“水温高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探究、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具准备:

  小组材料:

  4个烧杯、1个水槽、冷水、热水、红糖4包、一包水果糖,记录表。

  教师材料:烧杯两个,方糖一块,糖果一块,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的材料和简单;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1、老师把一块糖放入水中,请一名学生品尝,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老师明明放入杯中一块糖,为什么他感觉不到甜呢?(糖块没有溶解)

  3、那怎么样才算溶解呢?(颗粒变小、消失直到最后看不见了)

  4、我想尽快喝到糖水,你们有没有办法让糖块快速溶解使糖水变甜呢?有什么办法?(板书:搅拌;水温高;碾碎)

  5、你们说的压碎和谁比溶解的快?(不压碎)

  你们说的搅拌和谁比溶解的快?(不搅拌)

  你们说的加热和谁比溶解的快?(不加热)

  6、刚才某某同学说的压碎比不压碎溶解的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呢?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一)师演示碾碎实验。

  1、师生一起做演示实验来验证。(最好学生说老师来操作)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并思考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老师取两块大小形状相同的糖块,把其中的一块糖碾碎,碾碎的糖比整块糖颗粒小,然后再取两个烧杯分别往烧杯倒入同样多的水,水温相同,把糖同时倒入烧杯中,两个烧杯都静止不动,这时观察烧杯的现象。

  4、看谁观察得认真,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呢?哪些条件不同?一会儿我们再观察。

  不同条件:一杯中的糖碾碎,一杯中的糖不碾碎(出示)

  相同条件:糖量相同、水量相同、水温相同、同时加入糖片、同时进行观察(一样的水。一样的糖)

  5、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烧杯里的糖块溶解的状况。碾碎的糖块颗粒变小,都消失了,溶解的更快。

  刚才的实验里,我们只有一个条件是变化的,其他的条件都不变。我们发现压碎能加快溶解。那么搅拌和加热能否加快溶解呢?请小组同学先根据表一、表二来设计实验方案。

  (二)探究实验过程:搅拌是否加快溶解,水温高是否加快溶解。

  1、小组讨论合作设计搅拌和水温高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方案?

  2、分别汇报实验方案。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实验中注意事项,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参与实验过程。

  4、汇报实验结果:搅拌的一杯红糖溶解的快,没搅拌的一杯红糖溶解的慢。热水的这杯红糖溶解的快,冷水的这杯红糖溶解的慢。

  5、小结: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实验,得出了搅拌;水温高;颗粒小能加快物质(糖)的溶解。

  三、解决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教学

  1、吃糖比赛(安全提示:不能把糖块吞下去)

  2、刚上课时的这杯糖水,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快的喝到甜甜的糖水呢?

  3、生活中,你还用过这种方法加快溶解么?

  4、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究,一定会发现许多科学奥妙1

  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不压碎 压碎 能

  不搅拌 搅拌 能

  不压碎 压碎 能

  加快溶解

  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3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吃过水果糖,今天我们来做个吃水果糖比赛游戏。把同样大小的两颗水果糖分发给甲、乙两位学生。设定条件是:

  甲同学放在口里含着不许动,让糖果自然溶解后咽下糖水。乙同学把糖果放在口里,允许舌头动,牙齿咬待糖果溶解后再下咽。

  结果是:甲同学吃糖果度较慢,乙同学吃糖果速度较快。

  师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吃糖果慢,一个吃糖果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板书课题——《溶解的快与慢》。

  二、探究新知:

  1、实验一:是否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的维生素B2片〈黄色,最好是带有颜色易溶于水的药片,便于观察〉放入盛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透明杯最好〉

  设定条件是:同时放入药片,水温一样,水量一样;不同的是,其中一杯搅拌,另一杯不搅拌。(强调设定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对比公平与公正,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是:经搅拌的那杯药片溶解的快,未搅拌的那杯溶解的慢。

  2、实验二:水的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将温度不同的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玻璃杯中,再放入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各一片。

  注意设定条件是:药片一样,水量一样,都不搅拌或都同时搅拌〈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不同的是: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水温不一样。

  实验结果是:冷水中的药片溶解的慢一些,热水中的药片溶解的快一些。

  3、实验三:是否粉碎溶解物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其中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再同时放入盛同样多水的杯中。

  注意实验设定条件是:①药片同样;②水同样多;③水温一样;④都不搅拌或同时搅拌。不同条件只是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

  实验结果是:粉碎了的药片溶解的快些,未粉碎的药片溶解的慢些。

  三、师生共同总结

  老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们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1:我知道了溶解时搅拌就溶解的快一些;不搅拌就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2:热水中溶解的快一些,冷水中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3:我知道把溶解物粉碎的颗粒越小溶解的越快,颗粒越大溶解的越慢。

  教师启发:谁能全面总结一下,溶解的快慢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4:我来总结: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溶解物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有关系。

  学生5:我今后在溶解时,要想溶解的快一些,具体做法是把溶解物粉碎后放入热水中再快速搅拌,就可加快溶解;要想溶解的慢就不粉碎放入冷水中不搅拌就可减慢溶解的速度。

  老师激励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兴趣真高,不但能积极参与实验,而且能积极思考问题,认真总结所学知识,还能与现实生活联系,科学学习就需要这种学习精神,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一定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目的是及时肯定评价,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巩固教学效果,首尾呼应

  老师:现在你对吃水果糖快慢的原因弄明白了吗?谁能说说。

  学生6:我知道了。牙齿咬就是粉碎糖块,舌头动相当与搅拌功能,口腔里的唾液相当于热水。所以溶解快的几个因素:粉碎颗粒变小、搅拌、热水,都具备了,这样一来吃糖果就快;反之,含在口里不许动就缺少了粉碎、搅拌的作用,则溶解的慢即吃水果糖就慢。

  老师:你回答的很棒。不但对书本知识学的好,还与实际生活小事联系,理由谈的很充分。

  五、课后反思

  1、把原教材中的食盐溶解替换成维生素B2片来溶解,因为是黄色药片,观察效果更明显,增强了直观感。

  2、把课文中最后的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内容调整到开始进行吃糖果比赛游戏,使授课导入顺畅,又节省教学时间。从学生最熟悉又喜欢的情景入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设疑吃水果糖快与慢的因素有哪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兴趣,为学生实验的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回答理由提前埋下了伏笔。

  3、反复强调实验的设定条件,就是要保证实验两种对比的公平与公正,确保实验结论的准确性。科学实验结论不能出现误导和偏差,一定要事实求是,这是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