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一中周文娟)
教学背景:
新课程强度“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我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从而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便对诗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3、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集体背诵杜甫《登高》。说说本诗选用了意象,营造了意境,抒发了作者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前勾后连,引入新课)
二、朗读背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落实基础,熟读成诵)
三、背景透视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四、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1
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3、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3、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2
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100字左右,先组内交流,后选优在班上交流。
参考示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矗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晨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阔大极了,壮美极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小组合作探究3
从内容、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内容: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掌握诗歌鉴赏三部曲)
教师小结: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细处引导,总体把关)
小组合作探究4
比较阅读:
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整体把握,实为比较)
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其它小组补充。
参考答案:
诗境:1、李诗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2、杜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风格: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精心比较,更显特征)
五、教师课堂小结:
意境由意象组合构成的,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组合成的场景,在整体上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
你能举出常见意境吗?请给出例句。(学生举例,教师补充)(学生例句略)有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等,一般都两两相对。要准确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高屋建瓴,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渗透高考,让选修与必修不即不离)
六、作业布置
拓展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延伸阅读,纵向拓展,形成系统。新课程强度“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以本诗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杜甫其它诗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自然地并有意识地打通杜甫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点”与“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钻研选修课文。)
七、板书设计:(授课内容,一目了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反复诵读意象联缀
联想想象补充联想
炼字炼句
内容:岳阳楼与洞庭水眼前景(博大)
包吴楚与越关山,古今事(深远)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设计意图:
1、探究新课程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2、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探究如何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2、品味诗句,领略诗中所写景物特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达到缘景明情
3、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方法:1、诵读、质疑、探究法。(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一座楼名传天下。曾经,孟浩然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人们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将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思绪,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走进诗歌《登岳阳楼》,走进诗人广阔的胸襟。
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让一名学生主动朗读诗歌(从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指导)后,老师范读(或放录音)
2、齐读诗歌,初步熟悉内容。
3、学生边自由朗读,边自主质疑字词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预设字词质疑: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乾坤:天地。戎马:军马,借指从军、作战。
轩:窗户。涕泗:涕,眼泪;泗,鼻涕。)
(过渡语)通过字词理解,我们能基本弄懂诗歌内容。其实我们欣赏诗歌还要学会抓景物、悟情感,现在我们就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探究学习
(一)、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1、小组合作探究:
从诗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并说说诗歌画面中传达出的情感。
(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汇报成果)
(学生回答的要点:
描绘诗歌画面:诗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只见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昼夜漂浮在湖上,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好一个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广阔无垠的天地下,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阳楼上,越发显得孤单渺小,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泪纵横。
体悟到的情感:对亲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对年老孤独的悲伤之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对无以报国的自责之情。)
(在学生体悟诗中的情感时,教师相应地提供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2、明确要点:(板书)
自然景物岳阳楼
洞庭水壮阔广大
人物景况涕泗流凄凉落寞
无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亲友离散,漂泊无依;年老体弱,穷困潦倒)
戎马关山家国之忧(国家危难,百姓涂炭)
3、背诵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二)、自主探究:
1、赏析名句:通过学习,你肯定对一些诗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写景的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品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处。)
(提示:可从炼字、景、情方面思考)。
炼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写出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2、读了本诗,你对诗中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说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问有:
1)作者第二联所描绘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浑壮阔,是否与第三联所抒悲凉情感不相协调呢?这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洞庭湖壮阔之景让诗人杜甫感觉到个人的渺小孤独,这是一种以壮阔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
(诗人触景伤怀,用了壮景衬哀情的手法。)
2)、诗的开头好像是高兴的,但后来却如此悲伤,开头是否与后来的情感不协调?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首联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四、课堂小结: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充分地表现出杜甫沉郁的风格。
(过渡语:同样是登岳阳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诗境,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其它小组补充。)
(学生回答的要点):
诗境:○1、李诗写出山水景物宏丽美好,重点突出岳阳楼的高,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诗写出洞庭湖之阔大,表现出壮阔博大的诗境。
风格:○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
○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
五、布置作业
1、默写《登岳阳楼》
2、拓展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旅夜书怀》。
六、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自然景物岳阳楼
洞庭水宽阔广大壮阔
人物景况涕泗流凄凉落寞沉郁顿挫
无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悲怆
戎马关山家国之忧博大
彭丽红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七、自主赏析
下面请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与本诗的异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八、课堂小结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多媒体显示: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九、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教学目标】
1 、背诵本诗。
2 、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 、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 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 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 768 )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1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 、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b ì )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xi à n )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 、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四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 (759)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 .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 .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 .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 ? 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
4 .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 .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 .“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五 布置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教材简析:
本诗是诗人杜甫大历三年(768)冬因兵乱漂流至岳阳登楼而作。本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两句承诗题而来,“昔”只闻名,“今”能登览,饱览洞庭湖水浩淼无边,气象雄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开朗壮阔。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更为宏大壮观。面对茫茫湖水,纵目千里,诗人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由前两联的景物描写,转入后两联的情感抒发。今昔对比,实现登楼夙愿,纵然有喜悦,但垂暮之年登楼回想年轻时的抱负,喜悦中便夹杂一丝苦涩,变成一种感伤。尤其“今”却是“戎马关山北”战乱年代,油然而生“只身漂泊之感”,引起“万里乡关之思”。诗人抱负没实现,居无定所,身似浮萍到处漂泊,无所依靠。无亲无故,年迈多病,简直如同洞庭湖中的一叶扁舟在飘荡。一个人背负那么多痛苦与不幸,哀怜自己,埋怨上天,痛恨统治者尚且怕来不及,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孤零无助的衰翁关注的却不是他自己,放不下的也不是他自己,而是国家!“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想起战乱未休的边关,想起多灾多难的国家,诗人不禁泪雨滂沱。诗人们似乎极爱登楼:李白“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杜牧“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但登楼几乎使他们无一幸免地愁肠百结,大多抒发自己的悲愁苦恨,而杜甫在诗作的内容上显然要丰厚一些。时空变换及手法表现看,同为登楼之作,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主题被时间笼罩;王之涣《登鹳雀楼》主题被空间笼罩;杜甫的《登岳阳楼》,既有时间和空间,又注入个人身世和家国情怀。时空、历史和现实互相交错和浸透,充满了张力,具有了无比的厚度。并且视角不断移动转换,远景、近景、特写镜头交织,写得丰富而复杂。另外,登楼已经成为一种意象,具有感慨不遇、思乡怀归或忧时伤世之意。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本诗,在诵读中体悟诗人不顾个人悲苦,心怀天下的无私情感。
2、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
教学时间:
第九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古。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附录一:杜甫年谱(据朱鹤龄所编,有删节)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往奉先。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六月,又自白水往鹿州。闻肃宗即位,自鹿赢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疏救房殖,上怒,招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救之,获免。八月,墨制放还郴州省家。十月,上还西京(长安),公扈从。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七月,弃它西去,度陇,客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人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宝应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七月,送严武还朝。未见,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人梓州。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广德元年(763)在详州。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蜀,春晚,遂归成都草堂。六月,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永泰元年(765)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秋,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766)春,自云安至接州,居之。秋,寓西闻。
大历二年(767)公在夔州。春,迁居赤甲。三月,迁壤西。秋,迁东屯。未见,复自东屯归壤西。
大历三年(768)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今湖南岳阳市)。
大历四年(769)正月,自岳州之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未见,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人夏,畏热,复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玠乱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泊方田驿。秋,舟了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
2、背景链接: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从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了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登上了岳阳楼。这首诗就是诗人登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初读感知
⒈听配乐朗诵,感受诗的意境。
诵读提示: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⒉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⒊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诗。
三、揣诗句、入意境、品情感
⒈自由朗读品味首联的情感。
⒉“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终于登上早年就听说过的岳阳楼,本该喜悦,更多的是沉郁、苦涩。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⒊赏析颔联的开阔意境。
⑴赏析“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⑵比较阅读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感受诗境。
明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意境开朗壮阔。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更为宏大壮观。“坼”“浮”两字,可见洞庭湖的壮阔,分裂和动荡之感跃然纸上。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⑶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⑷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述洞庭湖景象。
⒊赏读颈联,回味首联的意蕴。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⒋赏析尾联: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不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重要的是纵目远眺,更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⒌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⒍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注),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这决非过誉。
注:这里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共460字)。
四、拓展感悟
⒈结合收集的登楼诗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⒉比较阅读王之涣《登鹳雀楼》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体会本诗意境的开阔宏大,艺术内涵的丰厚。
⒊配乐朗诵,体验诗歌艺术之美
五、链接
㈠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㈡岳阳楼的名联:
⒈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⒉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⒊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⒋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⒌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南教学设计十五篇)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雨儿的歌音乐活动教学设计
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江南教学设计十五篇)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
雨儿的歌音乐活动教学设计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海滨仲夏夜的教学设计
课文景阳冈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模板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三峡教学设计(汇编十五篇)
人教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 教学设计模板
zcs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课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