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马振华老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教学设计: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掌握在一首词中通过朗读表现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凉的方法技巧

梳理现实与梦境的叙事结构关系,明确雄壮与悲凉的抒情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在一首词中通过朗读表现豪情壮志与无奈悲凉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梳理现实与梦境的叙事结构关系,明确雄壮与悲凉的抒情层次关系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一个人喝醉酒后,可能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介绍心理学对酒后行为的解释

2、辛弃疾喝醉后会有怎样反常的举动?其中饱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与心理?

二、 把握“壮”,理解“壮”,感受“壮”

1、自读课文,参考注释

2、个别朗读:正音:挑灯、麾下、炙、的卢、了却、白发

节奏: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3、作者在醉酒的状态中做了什么事?产生了怎样的幻觉?

在酒醉中梦回曾经征战沙场的情景;

作者自称这是一首“壮词”

4、朗读描写酒醉幻觉的诗句,感受读来有怎么的感受?呼应了标题中哪个字?

5、通过朗读感受表现壮的诗句,注意语气。

6、作者的“壮”表现哪些方面?

(1)战场壮阔

(2)主将豪迈

(3)士气高昂(能不能是沙场“春”点兵,沙场“夏”点兵?)

(4)战斗激烈(为什么不直接进行正面描写?)

(5) 志向远大

6、怎样朗读更能表现出出战的豪迈雄壮?

音量 语调 节奏 语气

7、学生朗读,点评

三、 怀疑“壮”,否定“壮”,重构“壮”

1、作者自称这是一首“壮词”,作者说的是否就是准确的?谈谈你自己的解读

2、“可怜白发生”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通过朗读表现你对“可怜白发生”这句的理解与感受?

4、我们读者读出“悲”,作者自己认为“壮”,是否矛盾?如何理解整首词中“悲”与“壮”之间的关系?

词有两个情感层次:醉梦中与醉梦外

醉梦中的壮与醉梦外的悲

既相互融合转化,又相互对比反衬,使情感更饱满强烈

5、朗读感受作者丰富饱满的情感,加深对“悲壮”的理解

四、对比鉴赏,加深理解

1、陆游的《诉衷情》与辛弃疾的《破阵子》有许多相似之处,常常被人比较,对比两首词,说说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引入古代诗论中“气”与“格”的概念)

3、以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中《辛派词人》的对比作为参考借鉴。鼓励同学的真知灼见和独立品味、比较阅读的勇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练习及答案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作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填空

1、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2、表达作者爱国激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直接表达词人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词句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着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可怜。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5、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的两联是“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6、这首词塑造了一个 忠勇(爱国)失意的将军(壮士)的人物形象。

7、这词表达了作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用原文填空)的雄心壮志,根据你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这种雄心壮志指的是 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并使自己名垂青史。

8、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吹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 等。

9、这首词的上片描述了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等军营生活;下片“”描写了战斗场面

10、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二、重点句子理解、赏析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答:示例: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甘情愿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一种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4、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的表达效果(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答: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7、赏析“可怜白发生”一句

答: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词意急转直下,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尾,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其中“可怜”两字极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现出极大的惆怅和愤慨。

8、“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与前面的豪壮格调形成巨大反差,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有心为国家出力,希望收复祖国山河,但却不被朝廷重用,心中非常痛苦(报国无门的失望之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9、“吹角连营”与“霹雳弦惊”描绘了什么样的场面?

答:军队驻扎的壮阔场面和激烈的战斗场面

10、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

1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答: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2、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这首词中,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理想中(或梦境中):雄姿英发,驰骋沙场,忠恿无比,气概豪迈的将军形象。 现实中:隐居乡间,忧虑国事,为报国无门而苦闷,为壮志难酬而悲愤的诗人形象

三、主旨(中心)提炼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答:(1)从内容(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4)从塑造的形象上看,塑造了一位爱国失意的将军形象。

3、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四、词风特点

1、本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结合作品内容、风格,说说豪放词的特点。

答:豪放词:本词写的是军中的生活情景,骑马狂奔,沙场点兵都是豪壮之举,风格雄浑、豪放;婉约词:生活范围狭窄,情感抑郁低沉,风格委婉、秀丽。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考练习题

(二)古诗词赏析。(3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二)(3分)9.(3分)C(不应批判。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38.(2011·广西省桂林市)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7题。(共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7.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答案】6. C(2分) 7. A(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