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国考知识与能力重点突破卷及答案

王明刚老师

教师资格国考知识与能力重点突破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阶段设置(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  )。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3、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  )。

A.开发潜能

B.寻求发展

C.促进学习

D.个案辅导

4、乐曲《茉莉花》不论用哪种乐器演奏,我们都能识别出来,这种现象属于(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整体性

5、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  )。

A.没有关系的

B.不能转化的

C.可以转化的

D.没有区别的

6、“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7、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叫作(  )。

A.锻炼法

B.陶冶法

C.鼓励法

D.示范法

8、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9、“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些观点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0、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  )。

A.一般迁移

B.正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6、“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7、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叫作(  )。

A.锻炼法

B.陶冶法

C.鼓励法

D.示范法

8、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1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A.《大教学论》

B.《学记》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主观能动性

13、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教学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1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称(  )。

A.智育

B.德育

C.教学

D.美育

9、“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些观点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0、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  )。

A.一般迁移

B.正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16、“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A.知识的传授

B.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C.发展学生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

17、教育可以(  )民主。

A.促进

B.干扰

C.决定

D.带来

18、形成守恒概念,出现了零散的可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9、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

A.原型启发

B.定势

C.迁移作用

D.功能固着

20、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  )

A.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2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22、分心即注意转移。

23、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4、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25、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及三种以上的处置方法。

27、试述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互相转化的基本条件。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B 5.C 6.B 7.B 8.B 9.B 10.C 11.A 12.C 13.D 14.A 15.B 16.C 17.A 18.C 19.B 20.D

二、辨析题

21.正确。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确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22.错误。分心是一种注意分散现象,而注意分散不同于注意转移。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注意分散是由于个体劳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是被动而消极的,是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以控制的。

23.错误。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记忆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的依据是记忆的内容,而不是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

24.错误。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通过音乐、美术、文学教育和其他各种审美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一种艺术活动技能。美育的形式主要有自然美育、生活美育、艺术美育和教育美育等四种形式。艺术美育是指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所实施的美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可见,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只是美育教育的一种形式。

25.错误。德育过程不等于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一种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地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一致。联系:德育过程影响品德形成过程,品德的形成需要德育来促成。

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三、简答题

26.课堂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类型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或者品行性问题行为与心理性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处置的适宜方法主要有: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其他人的良好行为、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27.(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试科学的规律性知识,使学生能举一反三;(2)必须科学滴组织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学习和创新;(3)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为他们提供时间的空间和时间;(4)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重视他们的个别差异。

教师资格证笔试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

1、综合素质有写作题,看清楚作文立意,表达中心论点,标题一针见血。

简答题要看清楚题目要求,按点答题,分析案例的时候要结合案例答题。

2、材料分析题,主旨分析题要一针见血,抓住知识点,要分步答题,结合材料很重要。

问答知识题,要自己多努力看书,把基础知识扎实住。

3、学科知识对学科的基础扎实能力是一个考核,在报名之前,你要清楚自己哪一学科比较扎实,那就比较适合报名这个学科。

教学能力,首先自己的思维语言能力要好,要是感觉自己能力欠佳,要多加练习,还要摆正自己的教育观,用最合适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考点精髓: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地名或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

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这种识记也是有条件的,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的、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或形象生动鲜明的人或事,就容易随意识记。在学习中,要尽量地能够运用这些条件,如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来加强随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要想记住某一信息,就需要有意识地、用心地去记它,尝试着自己复述一遍,看看自己能否重复出来。

②排除相互干扰。人之所以没记住某一信息,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这一信息受到了干扰,或者是被其他信息搞混了,或是被其他信息挤到一边去了。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两种抑制的影响,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如英语和拼音,避免相互干扰。要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复习的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不要把首尾时间花在处理课堂纪律问题、整理材料、削铅笔之类的事上。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即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段,先一段一段地记牢,然后合成整篇识记。至于段的长短,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熟悉程度而定。

④多种感官参与。在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练以及用手写等。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而且,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一结果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对知识的复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如将所学的知识再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做出总结、与人讨论以及向别人讲解等,这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某一领域的专家之所以能记得住许多专业知识,是因为他们在反复地应用这些知识。因此,要善于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复应用所学的知识,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⑥画线。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如果一个新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的越多,能回忆出该信息的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回忆就越容易。

①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等。

②做笔记。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

③提问。无论阅读还是听讲,学生要经常评估自己的理解状况,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一新信息意味着什么?与课文中的其他信息以及以前所学的信息有什么联系;或者他还可能用例子来说明这种新知识。如果学生在阅读时教学生提一些“谁”、“什么”、“哪儿”和"如何"的问题,他们能领会得很好。

④生成性学习。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的加工,不是简简单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不是从书中寻章摘句或稍加改动,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从而把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理解。

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对于某一事物,我们到底能学会多少,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我们对这一方面的事物已经知道多少。教师一定要把新的学习和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并要能联系实际生活,不仅帮助他们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而且要帮助他们感觉到这些信息有用。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常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