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张东东老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 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 、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 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 小节 “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评估测试

1. 加点字注音

估量( ) 诽谤( ) 芜杂( ) 豁然开朗( )

悼念( ) 勒令( ) 空白( ) 卓有成效( )

譬如( ) 嫉恨( ) 衷心( ) 得心应手( )

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产阶级经济学家或*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

②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地研究的。

A.探索 以至 浮浅 B.摸索 以致 肤浅

C.摸索 以至 肤浅 D.探索 以致 浮浅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他崭露头角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

B.在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了种种议案,出神入化,喊出了群众的呼声。

C.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D.一些青年做事缺乏长远眼光,刚入门就打退堂鼓,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耽误了多少青春。

4.“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句中加点词能否换为“去世”或“逝世”?为什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 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 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 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 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 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 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 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调教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