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教案

张东东老师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 :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2.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结构如图:

童年 青年 (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实验 (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3.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

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第二课时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褶皱zhě 湮没yān 铁杵chǔ 畏葸不前sī

B.暖和huo 杜撰zhuàn 孵化fú 刨根究底páo

C.狰狞nínɡ 威吓xià 栅栏zhà 芬芳馥郁fù

D.衰竭jié 怪诞dàn 酬谢chóu 争妍斗艳yán

2.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操练 殷勤款待 自鸣得意 奇妙无比

B.筵席 弱不禁风 细枝末节 高深莫测

C.暇想 摇摇欲坠 虫情世故 五彩斑斓

D.篱笆 煞废苦心 精疲力尽 撒手人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是这次脱皮后,它不再是“小乌蠋”的__了,从头到尾完全变了样。

②碧青深长的杂草,葱茏苍翠的树木,白的、红的、黄的、紫的花,好像都在欢迎它的__。

③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__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A.原型 来临 指导 B.原形 来临 引导

C.原形 光临 指导 D.原型 光临 引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目前职业病发病人数呈现增长势头,职业病发病者呈现年轻化,且发病者多属于困难群众。

B.为有效减少用公车办婚事现象的发生,石家庄市纪委发出通知,严禁动用公车操办婚事,如违反规定,所动用的公车至少要封存3个月以上。

C.美国总统布什在刚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提到,需要更具活力的方式来提高经济增长,以应对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竞争。

D.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实行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有效应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今后松花江水污染治理将全面从五方面推进。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于是凤蝶找到树阴里,收拢四翅,停歇在枝上。到明天,要是落雨,它就不出去。要是晴天,就照常往花丛飞去。

B.花所请的媒人,有风、有水、有昆虫。大概请昆虫做媒的花顶多顶多。

C.我常常给自己提出一些只有小孩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比如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

D.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吃,吃,吃,一天吃到晚,一口都不肯放松,要是放弃了一口,好像对它就有莫大的损失似的。吃了一片又一片。吃完这枝的叶子,再吃那枝。“小乌蠋”什么工作也不做,只晓得吃,吃就是它这时期的天职。

“小乌蠋”吃得多,长得也快。几天工夫,身体就长得十分肥胖了。它觉得它的衣服——身体外面的皮——太狭小了,妨碍身体的发育。它得换一身衣服才是。它就绝食一天,静伏着办理这件事。

先是旧皮下面生出一层新皮。于是旧皮头部上面裂开来。幼虫先把头从裂缝里钻出来,再用劲扭动全身,痛苦地、慢慢地把旧皮脱下。老硬狭小的旧皮脱下来了,换上的新皮很柔嫩,可以伸缩。“小乌蠋”就趁机会让身体再增长一些。

脱皮是很艰苦的。经过了几点钟的休息,“小乌蠋”才恢复精力,再开口吃东西。这次比前次是吃得更贪更多了。

一星期或十天后,“小乌蠋”的身体又吃胖了些,而新皮也长老硬化了,又成了身体发育的阻碍。于是它又停止吃食一天,进行第二次的换皮。

吃胖了,就换皮;换了皮,又吃。这就是“小乌蠋”的生活。

6.简要概括选段所说明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对说明对象的描写细致准确,请结合选段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文学色彩很浓。请结合选段谈谈文章是如何体现文学色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D.(A,葸:音xǐ;孵:音fū;C,吓:音hè)

2.A.(B,禁-经;C,暇-遐;D,废-费)

3.B.(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①句中指原来的形状,应该用“原形”。“光临”是敬词,称宾客到来;②句中仅指“到来”,用“来临”恰当。指导:指示教导;引导:指引,诱导。根据句意,③句应该用“引导”)

4.C.(A,成分残缺,应在“年轻化”后加上“趋势”。B,表意不明,“至少”与“以上”矛盾,去掉其中的一个即可。D,语序不当,“全面”应在“从五方面”后)

5.D.(A句中“它就不出去”后面应该用分号,表示两层意思的并列。B句中的顿号应该为逗号,因为“有风”“有水”“有昆虫”并不是句中词语的并列。C句后面的问号应该为句号,因为全句并不表示疑问语气)

6.幼虫蜕皮。

7.如“先是旧皮下面生出一层新皮。于是旧皮头部上面裂开来,幼虫先把头从裂缝里钻出来,再用劲扭动全身,痛苦地、慢慢地把旧皮蜕下”,幼虫蜕皮从哪里开始,它是怎样蜕去旧皮的,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说明得非常准确。(意思对即可)

8.课文的文学色彩主要体现在说明方法和语言上。课文多运用比喻、拟人、摹状貌、讲故事等方法进行说明,化知识于乐趣之中,妙趣横生,意味无穷;在语言上也力求生动形象,不板起脸来照本宣科,语言流畅而文辞华美,时而幽默诙谐,时而欢谑活泼,让人得到美的享受。(意思对即可)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杂谈

从内容的量上看,高一新教材(人教版)多于旧教材;从选文内容的难度上看,新教材难于旧教材。在教材使用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时间不够”。不能按预定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原因之一是要讲的内容多,结果是求全不全。

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办法之一是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在知识、能力目标上要有取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该舍则舍,尤其是不要在一些概念上浪费时间。举个例子:模块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文章,题目是《动物的游戏之谜》,我在讲课时,预设从短语的结构入手,中心词是“谜”,修饰语是“动物游戏”,而“动物游戏”又是一个偏正结构,“游戏”是中心词。想通过这样的语法分析来确定“谜”的地位。可当问到题目是什么结构时,有部分学生答不上来,有的答出是偏正式,当问他“正”是什么时又答不出了。

又如,在试验班学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我提出的问题是:首先阅读全文,然后想想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从启发中提炼出几个概念。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写出的答案不是概念,而是一个句子。一问才知道他们不懂什么是“概念”。我把“概念”换成“关键词语”时,他们马上就从所写的句子中找出了。

这两个案例启发我:我问了不该问的问题,我的问题语言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其实,学生知道重点是“谜”。他们凭语感就能感受到,学生对逻辑知识中的“概念”陌生,对阅读知识中的“关键词语”熟悉。这说明我还是在知识上强调过分了。

仍然没有跳出以往的“重知识”的圈子。我们是该反思了,这样的无用功是不是占去了有限的教学时间?我们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之上创设问题情境的吗?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怎么教”是重要的,但其基础却是“教什么”。首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然后再想“怎么教”,这恐怕更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