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翅老人高二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秦风学老师

《巨翅老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积累:1.了解作家及其作品。

2.了解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色。

3.积累重点字词。

能力与技巧:通过讨论、比较挖掘文章的主题。

情感与价值:体会小说中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讨论、比较挖掘文章的主题。

2.体会小说中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批判。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做辅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问:今天咱们聊聊关于“天使”的话题,同学们心中的“天使”是什么样的呢?

现在让我们同一位伟大的作家握手,走近他笔下的“天使”

二. 介绍作家及作品:马尔克斯——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出生。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学生年代,喜读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作品,醉心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和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小说。1967年,他发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引起轰动。1972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纯真的埃雷迪拉》。作家的另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是《家长的没落》,成功塑造了一个军事独裁者形象。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 了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拉丁美洲小说界涌现出的一个流派,20世纪60年代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潮。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深深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古老的印第安神话传说、原始宗教观念与习俗等),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与现实,探索民族的未来与出路。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带有鲜明的“魔幻”色彩和地域、民族特色。

四.检查课前预习:

1. 生字词的掌握

2. 请同学概述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巨翅老人从天而降,在小镇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最后老人又飘然离去,消失了。

五.分析课文:

1.这篇文章中的天使是什么形象?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关键词——“巨大的翅膀”“老态龙钟”“肮脏”“可悲”“费解的方言”“愤怒”“忍耐”

2.人们如何看待天使?

巨翅老人是海员、天使还是怪物、魔鬼,人们为之猜疑不定

女邻居认为他是一位天使,“肯定是为孩子而来的,但是这个可怜的人实在太衰老了,雷雨把他打落在地上了”。

接着是人们的否定,认为“当代的天使都是一些在一次天堂叛乱中逃亡出来的幸存者”。

3. 天使受到了怎样的对待?他的出现在小镇上引起了怎样的反响?

(结合课本内容具体说一说)

关键词:“圈在铁丝鸡笼里”“戏耍”“俘获”“观看”“收取门票”“拔他的羽毛”“投掷石头”“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

4.如果你是天使,你能接受哪些人的哪些行为?不能接受哪些人的哪些行为?为什么?

(各抒己见,融入到小说环境之中)

4. 这些行为给天使带来了什么?

他年迈孤苦、衰弱无力,面对凌侮,他痛苦地忍受、承担。

5. 人们为什么将目光由天使转移到蜘蛛女的身上?

猎奇的心理

6. 此时天使自身的处境与周围的环境有没有发生变化?

(比较讨论)

7. 这是怎样一个环境?你如何看待?

首先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海天苍茫,一切黯淡凄凉。其次是无聊猎奇、病残不正常的人群,以及种种庸俗、丑恶、荒诞的怪现象。比如,神父辨别巨翅老人身份的依据以及为此与教皇的通信情形,杂耍班里的杂技学员长有蝙蝠翅膀,还有那些病人们,计算自己心跳数目的妇女,受星星噪音折磨整夜失眠的葡萄牙人,无可救药的梦游症患者,尤其是那位蜘蛛体形的少女,更是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怪异色彩。

这一切给读者的感觉是压抑的、悖谬的、荒诞不经的,天使的到来也不能使这个世界有所改变,相反,天使反倒做了一次被人消遣娱乐的对象。

对巨翅老人而言,人世间无异于群魔乱舞的地狱。

8.为什么老人会离开,这意味着什么?

传达出对这个人间世界的否定,他要去寻求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六.主题探讨:

讨论:1.作者为什么塑造一个衰老的、肮脏的天使形象,为什么不塑造一个健康的、美丽的天使形象?或者是一个普通的乞丐形象?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何在?

七.艺术鉴赏:

1982年10月2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马尔克斯,授奖的理由之一是这样的:

“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马孔多小镇的世界。自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

结合《巨翅老人》这篇小说,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这段授奖辞的。

讨论,明确:

(1)对人间世界的丑恶、虚伪的描绘极尽夸张、嘲讽之能事,借助离奇的幻想,将现实与梦幻交织,造成“魔幻”的艺术效果。

(2)同时,一些细节处的描写又是逼真、详尽、确切的,如对于巨翅老人的虚弱衰老的刻画,对于自然景色的描摹。

(3)魔幻境界无时不在影射和暗示着作者要表达的他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批判。小说中的镇子,让人联想到《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小镇,恶劣的环境、怪诞的人和事,难道不正象征着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灵魂的孤独和精神的扭曲吗?而最后巨翅老人的飞离镇子,似乎也传达出对这个人间世界的否定,他要去寻求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4)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反思、反省和批判,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是任何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所必备的品格。

八.作业

拓展阅读:阅读《百年孤独》

《巨翅老人》教学参考

马尔克斯于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巨翅老人》是他魔幻现实主义的短篇代表作。小说通过怪诞、异化、夸张等手法,使幻想与现实相结合,影射了拉美的社会现实。巨翅老人是否天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镇人们对他的态度。小说揭示了拉美人精神的空虚、宗教的荒谬。作者认为,这正是拉丁美洲“孤独”的根本原因。

小说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巨翅老人象征着拉丁美洲的传统文化;佩拉约夫妇是拉丁美洲社会的中产阶级象征;贡萨如神父则是今天拉丁美洲政教合一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天使的重新飞翔,暗示着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压迫而消亡,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会重新发扬光大,给人们光明和希望。变现实为幻想而必失其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把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荒诞、写实与夸张、严肃与嘲讽等,似历史而非历史,似神话而非神话,似现实而非现实地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小说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拉美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堪称“移植”与“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巨翅老人》系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略读课文。本单元为小说单元,旨在“感受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古今中外小说刻划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法;要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及其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语文版本单元“教学说明”)。

《巨翅老人》为马尔克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写法上属于“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为幻想,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它把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荒诞、写实与夸张、严肃与嘲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似历史而非历史,似神话而非神话,似现实而非现实,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魔幻现实主义成为上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的主流,对我国文学创作也有影响。故事发生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一个落难的年老天使被暴雨冲进贝拉约夫妇家的院子里。在这里天使成了贝拉约夫妇招徕看客的摇钱树和居民们亵玩、戏弄、议论的对象,后来居民们对天使失去了好奇和兴趣,孤独衰老的天使却在平静中渐渐恢复了生机,振翅而去。小说影射了拉美社会人与人之间隔阂和冷漠。本文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可视为了解外国文学创作的窗口;其所揭露的人类丑恶的一面,对学生也有明辨是非、激发爱心、完善人格的教育意义。

《巨翅老人》阅读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风格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也就是说他的小说看着都像神话,但实际上却与现实紧密相连。记得卡夫卡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我写的都是百分之一百的事实,一点没有掺假。”这话对马尔克斯也很合适,因为他也说过,“读者之所以觉得我的作品具有魔幻色彩,并非是我有意编造,而是养育我的这片广袤的土地,因为美洲大陆本身就是一片魔幻之地。”

何谓现实?这是一个众所周知,但却无人能明白作答的问题。生活如同梦境时刻都带有几分虚幻,是灵魂被禁锢,难以振翅翱翔,但也请记住,在现实中即便打开了通往天空的窗,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你所见到的也并非总是天堂。《巨翅老人》就是一个具有颠覆天堂印象的故事。

“……星期二以来,空气变得格外凄凉。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伏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地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一个凄凉的中午,一位年迈的老人,蠕动、呻吟、烂泥、挣扎和一张巨大的翅膀,之后作者又详细叙述了这位老人的形象,不出所料他像个十足的乞丐,说着一种难懂的方言,但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却说:“这是一位天使,肯定是为孩子来的,但是这个可怜的人实在太衰老了,雷雨把他打落在地上了。”

有谁见过这样的天使?但小说中的人们对待天使的态度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像议论家长里短一样评价着这位可怜的老人。贝拉约一家照常消灭着他们院子中的螃蟹,只是在临睡前把他从烂泥里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好奇的人像看马戏团里的动物一样毫无虔诚地戏耍这位神的使者。仔细想想这多么符合现实境况。人在面对异类时总是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类是当异类的地位高于我们时,我们满怀着敬畏之情(就像对待心中的天使);一类是当异类低于我们时(就像眼前这可怜的天使),我们的好奇总是充满戏虐式的残忍。叔本华说幸灾乐祸是人的天性,只要这灾祸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人类是很难明白怜悯是怎么回事的。所以,贝拉约一家开始拿这位老人赚钱了,他们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于是他们迅速的富裕起来。

之后,人们的兴趣从天使转移到被一个变成蜘蛛的女孩,原因是她比他的处境更加痛苦和悲惨。人们逐渐将他遗忘了,连富裕起来的贝拉约一家也只是让他在鸡笼里度日,甚至还多少觉得这天使有些碍事。终于在熬过了寒冷的冬天,天使从看上去濒临死亡的边缘回来,重新焕发了生命,向着远方飞去。此时,故事到了尾声,作者是这样叙述的:“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为止,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

这样一个天使是另类的,但这样一个故事却是人伦的,马尔克斯将人心中最美好的形象丑化,以揭示出人心中普遍的丑陋。他也许在用故事跟我们说:“天使的形象永远存在,但他会根据人的追求而变化,至于是美丽还是丑陋,源于人自己的眼睛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