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与能力知识模拟题答案参考

秦风学老师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与能力知识易混淆点解析

一、单选

1.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该老师运用的是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B.直观性教学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用排除法,首先排除C、D选项,剩下容易混淆的AB选项。从概念出发加题干描述来进行选择,首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也就是说把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官,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的掌握知识。也就是把知识和直观生动的表象(形象)结合起来。题干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区分“买卖”两个字,说了一句话“多了就卖,少了就买”,这充其量是知识联系了实际,与直观表象无关,因此选择A。如果说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字,拿了个布娃娃,布娃娃头上插着一根草,说因为家里穷,布娃娃要卖身打工。学生就记住了,布娃娃头上带东西的是“卖”,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记忆是和表象结合在一起的,这才属于直观性原则。

2.我们在听钟表的滴答声时,一会听见,一会听不见,这属于注意的( )

A.分散 B.分配 C.转移 D.动摇

【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首先A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稳定性的相反状态,指注意离开了所要指向的对象,被无关对象吸引,题干没有涉及对象的转移。B选项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题干中是听钟表声音一会听到一会听不到,对象只有钟表声一个,因此B排除。C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的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题干中对象只有钟表声一个,因此C排除。所以选择D。注意的动摇是指当我们注意指向一定对象时,强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注意的动摇也叫注意的起伏。

二、多选

1.红星小学的李老师在五(3)班讲授《找出数列的排列规律》,他先选出六位同学,其中,一名同学带上红帽子,在讲台上做“萝b蹲”的游戏。让台下同学记下戴帽子同学在10轮游戏中下蹲的次数,并引入数列规律的学习内容。这一教学活动体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案】AD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教师讲数列规律时让学生做游戏,数列内容是知识,游戏是实际,并且生动直观,因此AD入选。B选项巩固性是指在理解巩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题干无涉及,因此排除。剩下比较容易混淆的C选项,从概念入手,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原则。判断是否属于启发性原则,有三组关键词,第一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第三学生自觉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题干教师首先选拔六名学生,没有涉及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做游戏并记录次数,没有涉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最后教师引入数列规律内容,没有交代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因此不符合启发性原则。不可看到题干中学生做游戏就选择启发性原则,教师让学生做游戏这只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形式化表现,是表现的现象,真正的启发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层面来调动,引导。因此C不能选。

综合素质考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愿.以适应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化。因此,人们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社会要求和社会期待把教师从“道德偶像”和“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要求教师以一个平等的、有成长经验的人的角色来对待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公正无私、宽容与尊重、睿智与深刻、爱心与关怀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关爱、扶助、引导和行为示范去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从而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没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与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一般是相互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很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并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是辅助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和有缺点、过错的学生。

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联系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直接经验指的是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

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实践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主要通过教材获得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基础。

1.俗语及名言

1)陶行知:接枝如接知

2)毛泽东: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只是都是间接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

3)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牛顿: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远一些,那是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2.有关理论

1)强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的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提出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赫尔巴特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与杜威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对立

4)杜威:从做中学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熟练到可以运用就能转化为能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一般能力(即智力)的发展能够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知识。

1.俗语及名言

1)无知必无能,高分也低能(剪刀差)。

2)列宁: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2.有关理论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组织和引导,教学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共同作用。

1.俗语及名言

1)王夫之: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

(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就是教师所传授的东西,但学习的过程不等于传授的过程;所说教授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但传授过程不等于学习过程)

2)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为了学生的学。

4)教师是舵手,学生是船

2.有关理论

1)赫尔巴特教师中心及杜威学生中心;

2)启发性教学原则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统一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具备了基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才能促进品德的良好发展;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如坚强的道德意志力可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1.俗语及名言

1)赫尔巴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

(君子要把至诚的德行放在最尊贵的地位,把“问”和“学”作为修养的基本途径)

2.有关理论

科学性与教育性(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