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莉落老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学构想.:本文是第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小说体裁,初三学生刚刚接触这种体裁。在学习《故乡》这篇课文时,学生了解了小说的三要素,初步学会了据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能够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外貌、神态、心理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根据本单元学习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品味小说的语言,我认为《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主要围绕两条线展开,一条明线,即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一条暗线,便是于勒的三度起落浮沉。紧扣这两条线,根据情节的四个部分,学生不难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是重点。我认 为本文的切入点有两个,一是紧扣一个“变”字,即于勒的境况之变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之变。二是着眼于人物的“心理”,通过对其言行、神态的分析,揣摩人 物丰富的内心活动,把握其性格特点。有了上述的铺垫,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变”的原因。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2、品味文章语言,根据对人物的言行 、神态的刻画,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心理,揭示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由朗读与角色朗读相结合)、合作探究讨论法、续写及改写法。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拮据(jié jǖ )阔绰( chuò ) 煞(shà )白诧(chà)异

褴褛(lán lǔ) 栈(zhàn )桥牡蛎( lì )

2、讨论,明确主要人物—非利普夫妇

四、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1、根据小说情节的四个部分复述故事梗概。

2、检查自学情况

A、用最准确的词语填写下表

人物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于勒 糟蹋钱 经商发了财 贫困卖牡蛎

非利普夫妇 赶 盼 躲 避开

B、口头复述故事梗概。

五、了解文中的插叙,理解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方法

1、于勒叔叔原来是个怎样的人?全家为什么急切盼望他回来?文章在什么地方作了介绍?如果按时间发展顺序来看,这部分应放在什么位置?

明确:这一部分是插 叙,插叙了于勒叔叔的过去和全家急切盼望他归来的原因,作为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铺垫。

作者这样安排,巧设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2、小说设置悬念的 地方还很多,列举几处,加以说明。

六、再读课文,熟悉小说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学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探究文章主题。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探究作品主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写小说的大家总是力求塑造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品读文中的重要人物——非利普夫妇。

二、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 默读课文,思考:非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在家吃喝玩乐经商发了财潦倒贫困

赶盼躲

流氓、无赖正直的、有良心的贼、流氓2、 重点句子揣摩。

哪句话最能突出全家人盼望的急切程度?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几次?有什么作用?

切准重点语段,分析人物形象

3、 (1)分角色朗读课文(24—26)自然段,分析人物形象

叙述者、父亲、母亲、船长、于勒、“我”

要求:找出对菲利普夫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突出的句、段,作上记号,并思考:这些细致描写,刻画了人 物怎样的心理?揭示了人物什 么样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衣冠整齐,散步, 见人就拿,有机会就拿--爱慕虚荣

b.上千种计划,置别墅——自私,贪婪(可笑、可怜、可卑)

c.见到于勒时言行,神态的描写,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恐慌、紧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说明他们是怎样的人?

(唯利是图、冷酷无情、自私)

d、个性形象分析

问:上面我们分析了非利普夫妇的性格相同的方面,你能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夫妇二人个性差异吗?

吃牡蛎之事——非利普——冲动、虚荣

太太——小气、精明

发现于勒后的反应——非利普——惊慌失措、没有主意

太太——临乱不慌、沉着冷静、泼辣、刻薄

三、揭示小说主题

1、问:日夜盼望于勒的到 来,为何遇见了又要极力躲开呢?

2、小组讨论:

3、你对非利普夫妇的作法有何看法?

分析重点词句:“我心里默念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4、 总结归纳,深化文章主题

A、 小结学生观点:1、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社会关系。2、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B、 出示马克思、巴尔扎克说过的话,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了解,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高老头》、巴尔扎克)

“货币能使各种冰雪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四、布置作业:

1、 根据提供的情景,续写课文。

父亲急切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里放着 光,脸涨得红红的,“快去看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样象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夫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的叫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此时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兄弟!”……

2、 故事的结尾是非利普夫妇一家改乘圣马洛船回去了,后来,还会有怎样的故事上演呢?请充分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续写课文。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分析

这篇小说发表于1883年。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小时候”……“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故事的开端。菲利普一家人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风俗习惯”)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第三部分(“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部分(“在我们面前”……“以免再遇见他”)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巧妙的构思,深刻的主题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点。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文中虽然很少直接描写于勒的命运,但整篇小说中无处没有于勒的影子: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然而他们却日夜盼望亲弟弟于勒回来。尽管于勒曾“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被打发到美洲去了,没想到他竟发了财,而且来信“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于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只要一看见大船开来,菲利普总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二姐还因为于勒的信,促成了婚事,因结婚旅游,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于是在船上巧遇已经沦为穷水手的于勒。菲利普夫妇10多年来所向往的荣华富贵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变成失望,乃至咒骂、怨恨,躲之惟恐不及。整个故事在侧面描写的基础上展开,情节跌宕曲折,沿着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小说这样巧妙的安排情节,有力的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反复无常的态度是完全着眼于金钱,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果说两个亲兄弟在旅游的海船上相遇是偶然的,那么,因为资本主义人与人的金钱关系使他们没能相认,却是必然的。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可以看出作者所写的这次巧遇反映了多么深广的社会生活场景!

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例如,菲利普夫人亲眼看到那个卖牡蛎的正是于勒后,哆嗦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这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她人生哲学的秘密。对于远游的于勒,她多么厌恶啊!可是昨天,她还在不停的赞赏:“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她对丈夫的亲弟弟于勒的态度前后是截然不同的。透过她的两次不同的语言,我们分析菲利普夫人的内心世界,不难看出:在她心目中于勒是好是坏,该亲该疏,完全取决于他有没有钱!正是人物自己的语言,使读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又如,描写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儿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的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菲利普以贫富为相认亲弟弟的准则,性格特征同样是自私、冷酷、虚伪和唯利是图的。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 》是一篇外国小说,一节精心设计的小说阅读研讨课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所做的反思如下:

第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学生课前自读,课堂上分角色朗读、齐读、探究式阅读等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可以使语文课教学呈现生机。

第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板块,有层次、有目标地探究文本。出于对“如何能更有效地在一节课里完成‘学习阅读人物的方法’和‘由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领会小说主题’这两个教学目标的教学”的思考,我设计了五个板块的探究活动:1、理读,复习回顾作品的思路,唤醒学生的感性认识,为进入小说人物的分析做铺垫;2、寻读,探讨主要人物的问题,引入菲利普夫妇这组人物形象,以此为例,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进而认识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是打开学生深入文本阅读的钥匙;3、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引领学生逐步学习和运用阅读人物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4、悟读,让学生学会如何由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领悟小说主题,以及概括归纳出阅读人物的“三步法”,并明白塑造人物可有共性也可有其个性。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第三,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自由的阅读后,与同学、老师一块讨论交流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设置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写作,写出自己对这篇小说人物、主题的理解。

所谓“教”无定“法”,“读”无定“理”,以上仅为本人对小说阅读教学的浅陋之见。